|
也說“臘八節”與臘日詩歲月不居,時光流轉。眼下,時值農曆十二月,農曆新春的腳步越來越近。民間習慣稱農曆十二月為“臘月”,是謂一年之末的最後一個月份,俗稱為歲尾,又稱為冰月、寒月、殘月,文人墨客多稱為嘉平月。 “臘”,起源於我國上古神農時期,至今已有四千年的曆史。《爾雅》載:“凡年末歲初之交,夏曰歲,商曰祀,周曰年。”商朝將過年直稱為“祀”,即取義於這期間要舉行祭祀祖先的活動,這種祭祀活動,古人稱之為“臘”或“蠟”,周朝時“臘”專祭祖先,“蠟”專祭百神。秦漢時統稱為“臘”,夏及漢後各朝,“臘”皆舉行於農曆十二月,故世稱農曆十二月為“臘月”,將舉行冬祭的這一天稱為“臘日”。 “臘日”當時並不固定於哪一天,到了漢代,才明確從冬至過後的第三個戌日為“臘日”,且並不吃臘八粥,隻作為祭祀諸神的日子,直到南北朝時,才將農曆十二月初八固定為“臘八節”。人們藉此祭祀祖先和天地神靈,祈求豐收和吉祥。 《說文解字》亦解曰:“臘,冬至後三戌,臘祭百神。”據傳,“臘祭”之神有八神,“臘祭”才被固定列為臘月初八這一天,因此有了臘八節。 “臘八節”自南北朝時期被確定之後,無論是皇家宮廷,還是民間百姓,均尤為注重這一節日的祭祀祈福活動。由是,伴隨著“臘八節”盛大活動,不少文壇才俊興致所至,揮毫為文,或記述“臘八節”盛況,或抒發自我情愫,成為“臘八節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這裏舉隅四例: 晉·裴秀《大臘》詩:“有肉如丘,有酒如泉。有肴如林,有貨如山。率土同歡,和氣來臻。祥風協調,降祉自天。方隅清謐,嘉祚日延。與民優遊,享壽萬年。”詩人藉臘日之機,向百神報告年豐物阜好年景,因了諸神佑護才使得人間祥瑞縈繞、風調雨順、並同祈福祉平安的歡快情景。 北齊·魏收《臘節》詩:“凝寒迫清祀,有酒宴嘉平。宿心何所道,藉此慰中情。”詩人寫出了寒凝大地、數九隆冬時節,人們以豐盛宴酒以祭百神,感謝百神保佑農事豐收。 唐·杜甫《臘日》詩:“臘日常年暖尚遙,今年臘日凍全消。侵陵雪色還萱草,漏泄春光有柳條。縱酒欲謀良夜醉,還家初散紫宸朝。口脂麵藥隨恩澤,翠管銀罌下九霄。”詩人筆下當年臘日之時,氣候溫和,冰凍已消。欣喜之餘,欲辭朝還家縱酒歡度良宵,但又感念朝廷召苑入殿、賜食加脂恩澤,又不可隨意辭朝離走,遂共度臘日之歡,並念及家室長幼的糾結心緒可見一斑。 明·李先芳《臘日》詩:“臘日煙光薄,郊園曉望空。歲登通蠟祭,酒熟醵村翁。積雪連長陌,枯桑起大風。村村聞賽鼓,又了一年中。”詩人以身臨其境之感,直敘輔陳了鄉村“臘祭”時的風習和情景,字裏行間生活氣息頗濃,傳達出一種自然、閑逸、恬淡之風。 作者:魏仲煜 甘肅快色视频在线观看酒業有限責任公司 |
聯係快色视频在线观看
CONTACT US